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 “两弹一星”背后的感人故事

但新一代人的参照系不同了,不能老跟他们忆苦思甜。

他以为高投资和高储蓄率能将增长维持在8%以上,并将通胀视为繁荣的自然代价。但在光环之下,印度的真实情况却在恶化,裙带资本主义抬头,政府补贴大幅增加,通胀快速上扬。

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 “两弹一星”背后的感人故事

印度的此番情景可谓似曾相识,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它每个十年之初都会面临一次危机。上一次印度求助IMF是在1991年,当时它的外汇储备只够支付不到1个月的进口额,如今则足以支付5个多月的进口额。与此同时,许多公司大举借债。出什么问题了?在过去十年内的大部分时间,印度曾被誉为注定将无限期崛起下去的新兴国家之一。经济上,印度一直希望成为下一个中国,但印度人没想到,他们国家竟会抢在中国之前先迎来危机。

软弱的联合政府一直未能拿出有条理的对策。进入专题: 印度 。在谈到一些经济学者反对投资时,林毅夫认为:放弃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,改为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,显然是头痛医脚、因噎废食、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张。

二战后,后发国家普遍认为,要摆脱贫困就必须发展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大产业,这实际违背了比较优势,没有自生能力。但放弃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,改为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,显然是头痛医脚、因噎废食、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张。如果一个国家二三十年发展都很快,就代表这个国家的产业基本符合它的比较优势。交易费用高的原因是硬的基础设施,软的制度环境,还是人力资本不足?国家和企业就可以共同来消除这些瓶颈。

他们普遍的是,一段时间过度强调政府,一段又过度强调市场,在两者间不能平衡。国内对光伏产业有些说法,常讲跟世界是在同一起跑线上,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可以是三岁的小孩,也可以是十八岁的小孩,哪个跑得快?所以即使在同一起跑线上,你的进入还是违反比较优势的。

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 “两弹一星”背后的感人故事

而且我们资本账户也有控制,所以即使有些问题,也不会变成大量挤兑或资本外逃。全世界只有中国台湾和韩国两个经济体从低收入跃居高收入。他们有两个共同特征,一是市场经济或走向市场经济,二是都有积极有为的政府。《英才》:各级官僚未必这样,他们可能就是想升官发财。

但后发国家的资本回报率一定高于发达国家,因为资本相对短缺,因此积累资本的积极性和人均资本的增速会高于发达国家。进入 林毅夫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四万亿 。好多争议实际是没有好好看我的书,他是拿他的框架去套。《英才》:有观点认为你的理论是建立在善人政府的预设上。

尤其这轮房地产价格飙升是在2008年之后。但目前以大银行、股票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中,他们得不到金融服务。

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 “两弹一星”背后的感人故事

从二战到现在,只有13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达到每年7%或更高,且维持25年以上。另外,有些产业、产品20年前根本不存在,参照国可能没有这种产业。

《英才》:按你的说法,光伏不就是朝阳产业吗,前几年发展很火,政府因势利导,有大量补贴、帮扶,结果出现这样大的问题。我读了那么长的历史,也跟那么多中外领导人有直接接触,我确实没看到一个领导人说,当领导人的目的是把国家毁掉。只有13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。林毅夫:有人看到别人怎么说,就跟着怎么说。任何国家必然存在体制和机制问题。他也可能成功,就有很多人跟进,他没有垄断利润。

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,短期内增加消费也能增加经济增长,但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投资而不是消费。问题根源不在投资《英才》:现在大家都愿意投资房地产,这能满足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吗?林毅夫:这是非常危险的状况,我们确实需要调控,因为大部分国家出现金融危机都跟房地产泡沫有关。

原来符合它比较优势的产业很快就会变成它的夕阳产业,它的夕阳产业就是追赶国家的朝阳产业。比如贷款利率是7%,第一年只用2500万,但必须为整个1亿按7%付利息,那2500万的贷款利率就不是7%而是28%了,够高吧。

但外界对此有很多质疑。根据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原理,这样能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增长与积累,结果要素禀赋结构与比较优势不断升级,产业结构便不断接近发达国家。

《英才》:你认为中国经济应该坚持投资驱动,不能过早过多刺激消费。第二步,要看是否国内有民营企业进入这个产业。但更多领导人在瞎子摸象过程中,实际经济发展差了,他又要长期执政,怎么办?只能加强控制,结果经济就会更差。到1980年代,主流看法又认为,后发国家要摆脱停滞与危机,必须采取休克疗法取消各种扭曲,迅速建立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市场体制,结果却是经济停顿、政治动荡。

《英才》:金融体系改革,政府最主要得考虑哪些问题?林毅夫:银行体系改革很重要的一项是信用管理体制的改善。实际上,二战后的60多年,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绩效令人失望。

发达国家以消费为主都出了问题,我们能以消费为主吗?访谈背景自2012年6月从世界银行卸任回国,林毅夫便陷入了各种争议与质疑的漩涡。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泡沫?我觉得相当大的原因跟我们的金融体系有关,再加上我们对产业升级也没有比较好的因势利导。

2008-2012年世界银行任职期间,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逐渐成熟:各国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基础,遵循比较优势。第三步,有些产业可能国内企业还没进入,那为何不把参照国的夕阳产业吸引进来?他们一定有积极性利用国外较低的要素生产成本,政府可以把他们进入的瓶颈消除。

林毅夫:我的理论并不是建立在一个善人政府的基础上。另外没有分析问题根源,把中国的问题都认为是投资造成的。这样就变成鼓励让企业去做短期的投机,房地产是短期投机非常好的方向,回报很高,尤其在泡沫没破裂前。好的领导人就是要懂得抓住大的方向,同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,来调动官僚体系。

收入分配改善,消费会增加一点。但如果已经有民企自发地发现这种机会,表现出盈利能力,国家也应该帮助排除交易费用的限制。

当时被认为最没有希望的一些东亚经济体,在五、六十年代采取出口导向战略,从劳动密集型中小产业起步,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。另一种是现有的产业还没达到前沿水平时,去找更发达国家的产业作为参照来进行技术、产品创新。

认为政府都是坏的,最好不要有政府,就像新自由主义,那就是不及犹过。没有一用就灵的理论《英才》:关于新结构经济学,热议的一个焦点是政府与市场,可能有些各说各话?林毅夫:现在有人过度强调市场,有人过度强调政府。

朝阳市
上一篇:国网漳州供电公司:政企协同画出服务群众“同心圆”
下一篇:武王墩墓的营造难度、考古价值如何?专访揭秘→